最近在研究關於頌缽發聲的物理機制,滑手機滑到一個專門講聲音的youtube頻道: 王柏村。
王柏村是振動噪音產學技術聯盟的主席,也是屏東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的教授。
Youtube頻道裡有很多關於聲音量測、振動分析…等等的教學,對聲音有興趣的可以去追蹤教授。
教授分享一個關於頌缽聲音模態的影片,使用數值分析方法(FEA與EMA)去測量、計算頌缽敲擊時所產生的聲音模態,並做一些特性討論。
以下則對於影片的內容,再做一些重點歸納,主要有2個部分:
1. Beating sound 重擊音
2. 自然頻率的聲音模態
以下針對這兩點仔細說明:
頌缽聲音模態與特性
1. 頌缽產生Beating sound 重擊音
Beating Sound是什麼?
中文又稱重擊音,就是有兩個聲音相近的頻率,產生一個新的頻率聲音,而且,這兩個不同頻率的聲音,是由同一個發聲體來的,以這個例子來說,就是頌缽。
在敲擊頌缽上緣的時候,其實會產生很多種頻率,比如(影片中的例子)120.2 Hz、363.4 Hz、714.6 Hz、1138 Hz…等等。
如果把每一個頻率放大看,你會發現,每個頻率旁還有一個相近的頻率,比如120.2 Hz 旁邊有118.4 Hz、363.7 Hz 則對應有361.7 Hz 。
我們取聲音最大的一組(120.2 、118.4 Hz)來看,而這也是我們最主要聽到的聲音(之一)。
這兩個聲音的頻率相減 (120.2-118.4 Hz ),組合成一個新的頻率1.8 Hz,就是產生我們聽到 beating sound 的頻率。
你一定想問,為什麼會有兩個接近的頻率?
會發生的原因,是因為頌缽的形狀。
頌缽的形狀是圓形,如果是完全的「真圓」,那麼兩個接近的頻率會是一樣的。
但是在現實世界,我們自己要做出真圓的頌缽很困難,因此,多少都會有點不完美。
所以才會產生兩個接近的頻率,也才會有beating sound這個聲音現象,物理上稱為「軸對稱模態」。
如何利用這個物理型態來選擇頌缽?
既然知道越接近真圓,兩個相近頻率會越相近(有點繞口)。
而用一招選頌缽的文章裡提到,選越接近圓形的缽越好。
既然這樣,我們只要帶著手機,點開測量頻率(頻譜分析)的app,帶去頌缽店,敲擊頌缽時,測一下頻率,找最相近頻率差值最小的,就是最圓的頌缽囉。
2. 頌缽的自然頻率與聲音模態
一般而言,我們都是敲擊頌缽的外圍上緣處,然後就產生讓我們平靜下來的聲音。
從上面在討論中,我們知道,當頌缽被敲擊振動,同時產生很多種不同的頻率(也就是所謂的泛音)。
當我們再仔細看,你會發現,其實整個頌缽的實體本身,都在變形快速振動。
從影片當中,我們可以知道,在振動時,變形都是在頌缽的上部,下面的部分,都沒有產生變形。
這樣的振動型態是局部的,所以稱作local mode。
很神奇的,那些不同頻率聲音、對於頌缽造成的形變,是以對稱(軸對稱)的形式出現的,影片中可以看到2、3、4、5、6、7、8、9個類似花瓣的形狀,都跟中心軸對稱,很漂亮。
那些不同的頻率稱作什麼?
在聲音物理的角度中,那些頻率稱作「自然頻率」,
引述維基百科的一段話: 自然頻率,又稱特徵頻率,是指一個系統在沒有外力或是阻尼的情形下,會傾向於振盪的頻率。
簡單來說,頌缽的結構設計,本身有很多的頻率,在你敲擊(激發)之後,那些頻率會跑出來,而且維持蠻久的,就是自然頻率。
而這也是頌缽的聲音為何哪麼持久的原因。
我喜歡有個頌缽老師說的一句話:
「頌缽渴望它的聲音被聽見」
而我認為,也可以這麼說:
「頌缽渴望發出它自己的聲音」 – 小衛
你一定發現了,縱使頌缽產生很多的聲音,隨著時間還是會衰減到聽不見。
以物理的角度來看,就是阻尼效應。
白話來說,可以說是摩擦力造成能量慢慢衰減的一種描述。
頌缽,它本身是一個完好的固體,當你敲擊它,力量讓固體造成形變而發出聲音。
在另外一方面,固體分子之間的凝聚力量,也傾向讓頌缽恢復「平靜」,維持原來沒變形的狀態。
因此,阻尼就像是一個力量,慢慢把它拉回來,也漸漸讓聲音消失。
總結: 頌缽有自己的聲音模態
透過聲音的物理,我們可以更科學的了解,頌缽發出聲音的現象與特性。
頌缽同時發出多頻率的聲音,都是屬於它的自然頻率。
因為形狀不是真圓,每個頻率又有對應的相近頻率,成對出現,但也因為如此,產生的 beating sound 單擊音,成為頌缽的聲音特色。
而不同頻率的聲音,其對應不同頌缽的形變狀態,以軸對稱的形狀出現。
最後,阻尼的效應讓聲音慢慢的消失。
可以說,自然頻率與阻尼效應的完美調和,給予我們一波一波的療癒。
雖然說,不懂頌缽物理也可以做頌缽療癒,不過,懂了頌缽的物理原理後。我們更能了解頌缽的療癒特性,甚至可以拿來幫助選缽呢!
參考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