敲擊頌缽與磨擦頌缽: 聲音特性之比較 

這一篇探討頌缽的聲音物理,同樣要分享(推薦)王柏村老師的影片。

這次的主題,是跟頌缽療癒的兩大技法有關。

探討敲缽(敲擊頌缽)跟磨缽(磨擦頌缽)的差別。

以頌缽療癒來說,我個人是比較喜歡敲缽,尤其是在自我療瘉的時候,比較有「偷閒」的時間可以放鬆。

然而,很多的頌缽療癒師,很喜歡(強調)磨缽,認為磨缽的能量傳遞比較強,或是可以練習穩定心神之類的。

當然,我在這沒有要爭論哪一個比較好,畢竟,常常我們在療癒時,都可以交互應用。

不過,如果我們能退一步來說、以客觀的聲音物理來看,這兩個有什麼差別呢?

有興趣的(尤其想探究聲音物理的人),推薦看一下王柏村老師的影片,以及影片下面的文字說明。

而我這邊,一樣用頌缽療癒人的角度,來歸納一些重點,以及分享我個人的心得。

本次主要有三個重點:

  1. 磨擦頌缽的beating sound(重擊音)相對明顯
  2. 敲擊頌缽的泛音頻率較磨缽多
  3. 同時間內,磨缽持續能量傳遞較多

以下針對這三點,來仔細說明。

敲擊頌缽與磨擦頌缽之比較 

1. 磨缽的Beating sound (重擊音)更明顯

在這個影片當中,敲擊頌缽沒有出現重擊音的特徵,而磨擦頌缽才有。

但我認為,其實只是不同頌缽的關係,或只是效應不明顯而已,因為在老師另一個影片中,敲缽其實也是有重擊音的(請看這篇)。

不過以這個例子來看,使用同一種頌缽,磨缽的重擊音現象確實比敲缽明顯。

2. 敲擊頌缽的峰值頻率比磨擦頌缽多

這一個點是我覺得蠻有趣的。

用敲擊頌缽的方式,所產生的峰值頻率數量,比摩擦頌缽來的多。

磨缽主要集中在前幾個比較低頻的聲音頻率,而敲缽則涵蓋後面許多更高的頻率。

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產生呢?

其實就是敲擊頌缽(如果夠大力的話),激發了「側環模態」及「底盤模態」的聲音模態。

白話來說,就是除了在頌缽上緣振動發聲外,頌缽底部也有發出聲音,變成全域模態的狀態(整個頌缽都在振動),所以激發了更多的峰值頻率。

而相對的,磨缽由側環磨態的頻率所主導,主要都是較低頻的聲音。

看到這裡,我也想做個推論,就是高頻的聲音,不是存在頌缽上緣,而是在下緣處,這也解釋了,我們通常敲擊上緣,上緣的聲音強度比較大,大分貝(強度大)的聲音,其對應的峰值頻率也較低。

3.磨缽能量的持續與連續性

首先要呼應我一開始所說,有的人認為磨缽的能量較強。

以物理的角度來看,磨缽是連續不斷的動作,我們的手拿著缽棒,持續透過動能去磨擦頌缽邊緣,事實上就是不斷地在輸送能量。

這樣講,確實磨缽的能量比較強,而且能量是連續不斷的。

接續上面所說,磨缽主要來自側環的相對低頻聲音,而且透過不斷地摩擦,它的聲音不會衰減,甚至還可能越來越強,可以看成「低頻聲音的連續療癒」。

但是,你有想過嗎…

如果敲擊頌缽的時後,我們不要敲一下就停個幾十秒,而是快速、密集地連續敲擊。

這樣是不是也有持續的能量輸入?

更好的是,敲缽更廣的泛音頻率,可以更全面的療癒(不同頻率的聲音,有不同療癒效果)。

所以,我這邊想說,敲缽也好、磨缽也好,都是很好的療癒手法,只是看你怎麼用而已。

總結: 敲缽磨缽各有千秋

你喜歡敲缽還是磨缽呢?

從聲音物裡的角度來看,磨缽的重擊音明顯、峰值頻率較少,但能量的不斷輸入,讓他傳遞的能量更連續。

敲缽的重擊音較不明顯,但其泛音頻率較廣、比磨缽多了許多高頻聲音,缺少能量的不斷輸入,聲音會快速衰減。

總而言之,敲缽、磨缽都是很好的頌缽療癒技術,交叉相互使用更棒喔。

發佈留言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