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在做頌缽療癒,敲頌缽時,到底要敲多大力?
我想,這因人而異,也不必為了追求聲音去大力敲擊,反而有壓力。
那麼,大力跟小力,除了我們所須施加的力量不同以外,在聲音物理上會有怎樣的差別呢?
這一次接續分享王柏村老師(振動噪音產學技術聯盟的主席)的影片。
老師用聲音與振動分析的角度,去討論大力跟小力的頌缽聲音模態,有興趣可以先看一下老師的影片分析。
以下歸納大小力的兩個聲音模態,再以頌缽療癒人的角度,加上一些個人的心得分享,
大力、小力去敲缽,兩個聲音的差別,除了聲音強度(分貝)不同以外,它們各自的聲音模態也不一樣
分別是:
1. 小力時: 局部模態
2. 大力時: 全域模態
下面來仔細說明這兩種模態的主要差異:
局部模態與全域模態
1. 小力敲頌缽的局部模態
我們通常敲缽,是敲頌缽的上緣處,當你小力敲擊頌缽時,會發生什麼事?
你會發現,其實只有缽的上緣在振動發聲,不管是聲音或振動,對整個頌缽來說,是局部性的。
所以稱作局部模態(local mode)。
而因為頌缽上緣是環型的,敲擊讓頌缽上緣形變、振動、出聲,所以也稱作環模態(或側環模態 ring mode)。
局部模態除了聲音較小,其產生的峰值頻率較少(或說,它激發的自然頻率較少)。
2. 大力敲頌缽的全域模態
如果你大力敲呢?
則會讓頌缽整個都在振動,除了上緣以外,下緣到底部都在振動發聲。
所以稱作全域模態(global mode)。
先前有討力道與峰值頻率的文章,當中提到,峰值頻率分佈(或說泛音頻率)的廣度,大力敲會比小力敲來的廣。
你一定猜到了。
會有這樣的結果,是因為大力敲擊頌缽時,除了上緣以外的振動與聲音,多了下緣及底部的振動,造成了更多的泛音現象。
這樣的情形,也在敲缽與磨缽的比較中,得到一樣的結論。
因此,大力敲缽不是只有比大聲,而是激發出更多的自然頻率。
總結:頌缽的全域模態產生更多泛音
下次敲擊頌缽時,當你用點力道,觀察看看頌缽實體的振動。
你看到了什麼?
當你看到只有上緣在振動,你可以知道,你的力道小,只讓頌缽的聲音呈現局部模態。
如果你連缽底都感受到振動,那麼你就激發了缽音的全域模態。
而全域模態產生更多的泛音。
感受看看吧,這兩種有什麼療癒上的差別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