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篇分享王柏村老師使用數值分析,得知頌缽的聲音模態樣貌特性。
這一篇同樣看老師分享的一個影片,是關於敲擊頌缽力道,不同大小的聲音差異。
我覺得實驗得到的結論很有意思,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影片。
以下我做一個文字版的歸納,並加入一點個人敲缽的心得。
不同敲缽力道與聲音的關係
1. 頌缽發出的聲音分貝
聲音分貝是量測聲音大小的一個單位。
很容易理解,當你敲擊頌缽越大力,產生的聲音越大,分貝數就越高。
想知道你敲擊頌缽時的分貝嗎?
現在手機很方便,只要下載測分貝數的App,就可以在敲缽時得知囉。
2. 頌缽發出的聲音頻率
在王老師的影片當中,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。
就是在敲擊頌缽的時後,「敲大力」跟「敲小力」時,大力能產生的聲音峰值頻率最多、小力次之,而中等力道反而頻率較少。
這樣的現象很特別,可以說是個M型化分佈。
但….
你發現奇怪的地方了嗎?
一般而言,我們的認知,對於「激發」有點概念的話,那麼力道大一點時,給予的動能越大,可以激發出更多的聲音,產生更多聲音頻率。
這樣的激發狀況,我們很容易理解,那麼小力的狀況呢?
我想可以來做個推論:其是跟頌缽的材質結構與形狀有關。
西藏頌缽圓形的設計,讓他在某一個力道產生的聲音之下,雖然聲音分貝小,其恰好的能量反而在頌缽結構中,產生更好的共振,因而發出更多不同的聲音頻率。
這也難怪,在我幫自己做聲音療癒時,有時只憑直覺輕敲,反而身體跟頌缽更有共振感。
如果不同頻率有不同的療癒效果,那我們或許得盡量讓頌缽的泛音現象(多頻率)更明顯,以得到更全面的療癒效果。
而至於小到多少會沒有共振?大要大到多少才能激發出多頻率聲音?
我想這都是很好的問題,也猜測可能每一個頌缽的「聲音門檻」都不一樣。
現在科技發達,用手機就能測聲音分貝跟聲音頻率了,我想,之後可以來針對我的頌缽,延續這個頌缽敲擊力道的研究。
總結:測試屬於你的頌缽獨特力道
從王柏村老師的實驗及數據分析資料。
我們知道原來敲缽也有M型化現象。
在大力道或小力道時,才會激發或共振最多的聲音頻率。
從這裡可發現,中規中矩(中等力道)反而得到較少的聲音頻率。
不過,對於每個頌缽來說,多大或多小的力道,還是要測試才知道。
你知道你的頌缽力道門檻嗎? 有機會用手機測試看看吧!